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自我統(tǒng)一性危機,自我同一性指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結合起來,形成一個自己決定、協(xié)調一致、不同于他人的"統(tǒng)一風格"的自我。
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尋求自我的發(fā)展,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(fā)展的一些重大問題,諸如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、理想、職業(yè)、價值觀、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。
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個體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將來這一發(fā)展的時間維度。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,就意味著個體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,能夠將自我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和將來、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,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,并對未來自我的發(fā)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。
育兒,是非常強調體會與經驗的。從書本上得來的經驗,跟實際操作得來的體驗,完全是兩碼事。不同時代,玩法完全不同。10年前的套路,跟當下的套路完全不同。10年前的套路,跟40年前的套路,也完全不同。每個時代的雞娃高手,都有自身難以逾越的認知桎梏。
當下,真正的家庭教育高手,都是經過認知科學武裝的。理論不同,實踐方式不同,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同。理論,從某種角度看,類似于均值。你,認可某種理論。你,就會被該理論的成長均值所桎梏。
經過半個世紀、一個世紀的較量,價值、成長理論,才有可能看出孰高孰低。半個世紀后,你才能很清晰的看到,蛙啟蒙時采用的教育理論,是否真的高明。這個游戲,難的點,就在于無法吃后悔藥。
家長,對育兒、投資理論的選擇,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同家長自身的個性有很大關系。那些,特別注重積累的家長,就像是偏愛價值股,強調能夠看得到的利潤。那些,特別相信天賦的家長,就像是偏愛成長股,強調孩子先天具備超人智商,能夠確保自然而然孕育出成長。前者,有可能走向過度的厚重。后者,絕大多數都死于妄想、泡沫。
小鎮(zhèn)做題家,就像是跌破凈資產的價值股。或許,他、她們沒有那么燦爛的未來,但是,大多數付出艱苦努力的蛙,終,都能獲得相當滿意的。
天賦論患者培養(yǎng)出來的蛙,極個別成為寧德、金龍,但是,絕大多數,都會成為退市股。社會宣傳的成功者,形成的回音壁效應,壓蓋了龐大失敗者的聲音。大多數杭州師范畢業(yè)的學生,不可能具備馬道長的人生體驗。
浮躁,是投資、育兒大忌。
如果,沒有那些廣為流傳的理論,會怎樣?大多數人,在*傳統(tǒng)文化熏陶下,都會更為認可積累、勤奮導致成功的基本原理。西方舶來的教育理念,無外乎,就是要顛覆后天努力,以先天因素來替代厚重的積累過程。文化沖突,深刻的影響了人們的思考方式。家長,在自我成長過程中,體會到個性深受壓抑,就很容易被舶來的理念影響,反思自我成長不盡如人意的原因,歸咎為教育方式落后。這種,不知不覺中,否定自我的選擇性心理,干擾了理性。
家長,要先想清楚一個問題。你,瞎整的結果,有沒有可能讓蛙混的還不如你。
否定自我,也就意味著,真的有能力能選擇出一條更好的路。家長,腦子沒有發(fā)生本質轉變,讀了幾本書,就能改變認知邏輯么?這其實,跟打了幾圈麻將,胡了幾把牌,自認為會打麻將的道理是相似的。
大多數情況下,家長在閱讀育兒書籍時,看的是人生3、4百本書就不錯了。人們,讀過很多書,讀過特別多胡扯的書之后,才會對閱讀形成非常強的力,懂得如何讀書。閱讀量太低,很容易就會陷入盲目的認可。因為,閱讀,本就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。
毫無保留,全部接受的閱讀,那是蠢貨才會做的事。
人們選擇接受的觀點,同自身的心理、認知,有非常大的關系。認知偏見,是廣泛存在的。所謂的理論,是否建立在科學、理性、客觀的基礎上,決定了實踐效果。大眾的認知,個體的認知,都受制于其心理影響。
讀書,同投資,大的相似之處,就在于兩個字:積累。
教小孩,是一門技術,講求實戰(zhàn)。
教育心理學教授,書寫的倒是挺華麗,孩子教的到底咋樣呢?紙上談兵,同實踐相比,完全兩碼事。所以,清華北大爹媽,教不出清華北大蛙,并不奇怪。即便,家長都是中學*,也未必能教出來清北復交蛙。因為,家長,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蛙。
家長,學習很好。但是,家長,沒有理清楚自己為何學習很好,就很難把迷因傳承給娃,進而,歸結到基因?;?毫無疑問,絕不會差。學霸、學神父母,養(yǎng)出來學渣蛙,一定是做錯了什么。問題的關鍵,就在于,家長是否真的具備實戰(zhàn)經驗,能快速繞開育兒陷阱,找到蛙可持續(xù)成長的關鍵路徑。
家長,一定要具備共情心理,能夠理解小孩。同時,家長也要明白,孩子是要長大的。你,不去推動孩子長大。孩子,就真的長不大了。孩子,若就是找打。你,也別客氣,該打就打。每一個校園暴力背后,都藏著一個不稱職的家長。
微博轉發(fā)的文章,《家長謹記:當孩子被欺負時,永遠不要替孩子說"沒關系"!》,是非常高明滴。我在博文中,沒少懟媽媽帶兒子養(yǎng)成媽寶男問題。問題的出現(xiàn),源自于媽媽同兒子缺乏共情心理。
教小孩,有一條非常重要,就是要把孩子當成大人。尊重孩子、允許拒絕、支持孩子,其實就是兩個字,那就是共情。家長,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,支持孩子心智發(fā)育、人性覺醒,而不是,相反。永遠記住,不要替孩子做過多的決定。比如說,孩子同孩子之間發(fā)生的矛盾。
前文,我講了如何處理孩子講臟話的問題。方法很簡單,把孩子當成大人,用共情解決問題。在家里,無論是誰,說臟話就自己掌嘴。從孩子的角度看,家長把自己當成大人,完全可以接受。這,就是正確的教育。規(guī)則,之所以存在,就是為了約束人性。為什么,一定要有規(guī)則?因為,很多時候,人們不一定能夠正確的理解規(guī)則。規(guī)則的理解,是需要認知作為輔助條件的。
我,要求神獸上完廁所一定要洗手。神獸,人性覺醒后,開始逐步抵抗現(xiàn)有規(guī)則。他,認為自己手不臟,沒有接觸到糞便,為何要在擦完屎后一定要洗手?這是個很有趣問題。我,若想給他講清楚為何一定要洗手。他,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。不具備知識結構,僅僅是嚴格要求做到,那就跟對不起、沒關系一樣,是不走心的。在這個時候,講清楚不太可能,就只能化為強行執(zhí)行。此時,簡單粗暴,是高度有效的。我說,上廁所后洗手,同不能闖紅燈一樣,是要做的。不做,就打。戒尺,伺候。很簡單,爭議結束了,他只能接受。很多年后,他會理解,為何不能闖紅燈,為何上完廁所要洗手??蔀?、不可為之間,到底如何抉擇,終究是要他自己來做。孩子,畢竟是孩子。對孩子,是不能全部講理的,因為,時機不到,你講不通。
小孩,就是小孩。小孩,需要懲戒手段,而不僅僅是規(guī)則。即便是成年人,也需要懲戒手段,更何況小孩。對小孩,家長要能站在小孩的角度看到底需要什么。孩子,就是需要一頓板子,你就得打,也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