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感是整個兒童期心理健康發(fā)展的重要基礎,對學前期兒童尤為重要。這里所謂的安全感,不僅包括對生理安全的體驗,也包括對心理安全的體驗。安全,涉及人身安全、活動安全、危險性、威脅與懲罰、尊重、依賴、信任等方面。那么,孩子安全感如何建立呢?
?
?
1. 安全感有利于學前兒童形成積極的認知探究傾向
?
人都有認知內(nèi)驅力,嬰幼兒的認知內(nèi)驅力表現(xiàn)得尤為強烈,嬰幼兒總是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周圍的環(huán)境,對任何事情都要親自去嘗試和操作。這種好奇好問好動的傾向是極其寶貴的認知品質。這種認知品質的形成和發(fā)展與兒童的安全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,它一般是在兒童有安全感或者沒有意識到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產(chǎn)生的,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鞏固的;反之,如果兒童意識到了危險和威脅,那么他往往就不敢去探究,也可能停止正在進行的探究,使其認知需要得不到滿足。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和雷諾所做的實驗也說明了這一點。實驗對象是一個叫艾伯特的11個月的男孩。起初玩白鼠時,他一點也不怕。后來,實驗者就在孩子玩白鼠的同時敲打鋼棒,發(fā)出猛烈的響聲。幾次以后,這個孩子只要一看到白鼠,即使沒有響聲伴隨,也表現(xiàn)出極度的害怕,以后甚至還害怕與老鼠類似的物體,更不用說撫摸和認識這些動物了。由此可見,給兒童創(chuàng)造一個安全輕松的認知環(huán)境是培養(yǎng)其積極的認知探究傾向的重要條件。
?
2. 安全感是學前兒童樂于交往、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系的保證
?
安全感是人與人進行交往、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。一般而言,當兒童擁有了安全感,他就敢接近別人,與人交往,并建立信任關系,從中體驗到交往的快樂,而這會進一步增強兒童與人交往的意愿,提高他社交的能力;反之,如果兒童對人缺乏安全感,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與別人進行交往。從另外一種情況看,假如在與別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,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,那么,他的社交意愿也會遭到阻抑。
?
3. 安全感決定兒童對群體的歸屬感
?
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論中指出,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,人就會產(chǎn)生歸屬的需要。顯然,嬰幼兒也有這種需要,而且,他們由于身體弱小,缺乏足夠的應付環(huán)境的能力,因而其歸屬需要往往顯得更為強烈,他們需要歸屬于一個或幾個群體。在群體中,他與其他人共同活動,一起娛樂,認識自己,也認識別人;體驗別人的關愛,也關愛別人。通過群體歸屬感的滿足,兒童的心理得到了發(fā)展。但是兒童是否愿意歸屬于某個群體,在群體中他的歸屬需要是否能得到切實充分的滿足,這主要取決于兒童能否在群體中體驗到安全感。如果兒童在群體中感受到安全、穩(wěn)定、有秩序、民主,受到尊重和關心,免受驚嚇、威脅和懲罰,那么,他往往就會樂于參與群體生活;反之,則容易逃避群體,拒絕參與群體活動,甚至封閉自己。如果兒童總是把自己封閉在群體之外,那么這對其心理的正常發(fā)展是非常不利的。正如馬斯洛所說:“對于像安全、愛這樣的需要來說,……它們是可以滿足的,它們的滿足的確會滋生健康,它們的挫折的確會導致疾病?!?
?
4. 安全感會影響兒童的價值評價體系
?
人既是自然實體,也是社會實體。從出生*天起,人就開始了其社會化的歷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在需要的基礎上,人逐漸有了自己的興趣、愛好、動機,養(yǎng)成了自己的行為方式,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、人生觀、世界觀等價值體系。很顯然,價值體系的形成是個人經(jīng)驗的結果。一個人是否擁有安全感,是否體驗到足夠的安全感,對其行為方式和價值體系的形成會產(chǎn)生重要影響。來自民主和愛的家庭的兒童較之來自充滿沖突和暴力家庭的兒童,往往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樂觀,對同樣一件事,兩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體驗。因此,兒童的安全感對其人格的健全發(fā)展會產(chǎn)生重要的影響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