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香園合作單位,平臺榮獲科技成果進步獎二等獎,發(fā)明專利,專利號:ZL 2020 3 0726924.6 軟件著作權號:6746989
錢丹塞恩心理平臺是中 國 家庭教育促進會推薦,*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平臺,同時開展貧困家庭孩子的心理援助服務。
微信搜索 錢丹塞恩 小程序 一對一咨詢
做青少年心理咨詢,困難的部分不是孩子,而是...
近期接青少年個案時,會在正式咨詢前跟家長強調:一、孩子必須自愿進入咨詢;二、一旦孩子進入咨詢,父母不得打聽咨詢內容,不干預、干擾咨詢(咨詢過程中,需要父母配合時除外)。
為何要強調,蓋因之前跟一些家長溝通時,對方置若罔聞,我行我素,對孩子咨詢干擾特別大。
一位高中男生的媽媽對這個強調表達了不滿:這可怎么辦?我還準備陪著兒子一起咨詢呢。
孩子咨詢,你為什么要陪呢?
媽媽:這樣我才知道他在想什么呀。
如果孩子不愿意呢?
媽媽:我是為他好,他怎么會不愿意呢?
這個媽媽不了解、不尊重自己的孩子,她可能還沒把孩子當作一個人。
當一個家庭決定送孩子來做咨詢,微妙的競爭就開始了。
種競爭是父母和孩子的競爭。
父母和孩子的競爭背后,往往是父母也需要咨詢的幫助。
多年前曾接待過一起個案,初前來咨詢的是母親,咨詢幾次后她向我道出實情,原來她的女兒數(shù)月前被醫(yī)院診斷為強迫癥,但不肯按照醫(yī)生的建議去做咨詢。為了幫助女兒,這位母親決定率先垂范,親自體驗一下心理咨詢,看看到底有沒有用。
結果這一試她感覺很好,認為對自己幫助很大,便極力勸說女兒前來咨詢。我跟她說她已經跟我做咨詢了,女兒如果要咨詢,要去找其他的咨詢師,她說她這幾次咨詢原本就是為女兒來做的,如果女兒能認可我,她就讓女兒進入咨詢,她則退出咨詢。起初我有些糾結,她再三懇請我理解一位母親的心,一定要幫幫她女兒。
她女兒做了次咨詢后,表示愿意繼續(xù)做下去。她是大一學生,咨詢費由媽媽支付,每次咨詢也由媽媽陪同前來。她在咨詢室做咨詢,媽媽在外等候,然后母女倆一同離開。
經過一段時間咨詢之后,女兒的癥狀大為緩解。
這時候,這位母親突然開始攻擊女兒,以非常隱蔽的方式。她讓女兒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什么都虧欠媽媽。尤其當女兒不愿告訴她咨詢細節(jié)的時候,她就會不斷抱怨,強調是自己出錢讓女兒咨詢,有權知道咨詢中的一切。女兒很難受,對自己花媽媽錢做咨詢深感內疚。
有母女倆大吵了一架。女兒在咨詢中跟我說:我發(fā)現(xiàn)我越來越好的時候,我媽媽并不高興......我覺得她在嫉妒我能好起來。她的強迫癥和潔癖其實比我還嚴重,她也應該做咨詢的。
女兒認為媽媽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刻意表現(xiàn)的成分,擅長用成全女兒、令自己匱乏的方式彰顯母愛的偉大。就像她原本也需要的咨詢,也讓給女兒去做。媽媽付出這么多,卻換不來女兒的感恩和隱私分享,內心有很多委屈和不平衡。
另一種競爭是父母和咨詢師的競爭。
對父母尤其是對媽媽而言,把自己親手養(yǎng)大的孩子送到咨詢師那兒,簡直就是對自己身為父母的一種否定。很多父母是把孩子的問題當作自己失敗的象征,當成一種恥辱來看待的。
很多孩子癥狀發(fā)展到很嚴重時才被送來做咨詢,就因為在是否咨詢的問題上,父母起初并非甘心情愿,甚至非常抵觸和排斥。他們往往抱有僥幸心理,想先拖一拖看,幻想著萬一哪天突然發(fā)生奇跡,孩子自己就好起來了。
拖到后面,孩子問題越來越嚴重,父母又恨不得時間就約到咨詢,趕緊把孩子扔給咨詢師,好讓自己松快一點。
一個孩子生病,其實是他背后的家庭病了。
父母意識不到,自己本身就是孩子生病的根源。孩子出了問題,父母首先應該去進行自我反思與調整,而不是搖身一變成為拯救者,把問題的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,一心只想去治療孩子,以此來回避父母應當承擔的責任。醫(yī)不自醫(yī),再高明的心理,也不能去治療自家人,如果家人或孩子出現(xiàn)問題,也會尋求其他咨詢師的幫助,而不是自己親自上陣。
有些媽媽把孩子送來咨詢的時候,會再三強調:我也在學習心理學呢。
以多年咨詢經驗判斷,這句話有時意味著,在把孩子送來咨詢之前,媽媽已嘗試過用自己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去治療孩子,只是終宣告失敗,萬不得已才找到了咨詢師。
孩子一進入咨詢,父母便蠢蠢欲動,千方百計想參與到咨詢中來,給出的理由也很感人:我想配合、幫助孩子的咨詢。
雖然再三告訴父母,等孩子咨詢狀態(tài)穩(wěn)定,需要父母配合的時候,再跟他們協(xié)商是否介入。對方不聽,執(zhí)意說服咨詢師。每次咨詢結束,馬上追問孩子談了什么,轉頭又問咨詢師和孩子談了什么。委婉拒絕他們,他們會不高興:我自己的孩子,怎么就不能了解一下啦?
有一個女孩剛做兩次咨詢,她媽媽便要求進入到咨詢中來,她說她正在學習心理學,想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應該如何陪伴孩子,以全力配合孩子的治療。她再三表達自己強烈參與的愿望,怎么拒絕、解釋都沒有用,感覺跟她費的口舌比跟孩子咨詢還累。后來實在沒辦法,我讓她去征求孩子的意見,如果孩子同意,她就來咨詢一次看看。
孩子糾結了幾天,后同意了,媽媽興奮至極。
我心想:壞了。
潛意識里我是希望孩子拒絕媽媽的。如果這個孩子拒絕了媽媽,其實是件好事,說明她還有一定的獨立意識。
轉念一想,如果不讓媽媽來,孩子的咨詢很可能進行不下去,以這個媽媽的強勢,一定會百般阻撓、破壞咨詢;如果讓媽媽來,沒準她能認識到自身模式對孩子的影響,畢竟母女相處時間長,生活中能間接幫到孩子也是好的。
整個咨詢過程中,無論談到什么,這個媽媽皆如此表達:
對,書上也是這么說的。
嗯,我也是這么做的。
哈,這個方法特別管用。
說什么都流露出"這個我知道,那個我也知道"的神情。
她顯然把咨詢當作了一場驗證,驗證自己學習心理學的成果。
我終于理解到,孩子為什么病得這么嚴重了。這個媽媽活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,根本沒有看到真實的孩子。
當她心滿意足離開咨詢室,我知道孩子不會來了。
果然,這個媽媽咨詢之后,孩子之前約好的咨詢取消了。這里面發(fā)生了什么,我不知道。我只知道,因為媽媽的參與,這個孩子的咨詢被破壞了。
很多同行感嘆,做青少年咨詢,有時困難的部分不是孩子,而是孩子的父母。有時咨詢之外應對父母的消耗,遠遠大過孩子咨詢的消耗。